1.欣赏祭侄文稿的作文
颜氏行书三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祭伯父文》唯有祭侄文稿为墨迹本,元代张晏云:“所谓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因为此作为一篇手稿,就是说本能的书写,受到的客观因素干扰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是自然状态下完成的.从书法技法上而言首先颜真卿的行书当属王羲之行书之外一脉,用篆隶笔法做行书,结构外拓,章法无明显行列.而此作最能感染人的地方就是整体,无论是笔法、墨法、章法、包括大量的渴笔(即枯笔)的运用,甚至是多处的涂抹,可谓浑然天成.都最确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作书的心境.所以我每读此帖总是觉得又一次翻开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在安史之乱中颜鲁公失去了两位至亲的人,其兄颜杲卿,其侄颜季明的头颅是在此事过去一年多之后真卿才得到,也正是这时诞生了这篇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整篇作品里有爱、有恨、有忠、有义,颜真卿的人格之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另外,从技法上而言,此作中大量的枯笔可以很清晰的表现作者在几乎无法控制住情绪的连续书写中仍能完成笔锋的转换,笔笔到位,展现了书家扎实的书写技法跟艺术造诣.书法在艺术门类中属于比较抽象的,比起歌唱等其他艺术门类更难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祭侄文稿》却做到了,作者无意作书,纯以神行,用笔墨语言在纸上留下了生命中的一段记忆。
我们能够透过这件书法作品体会到那失去亲人的悲愤欲绝,这就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2.论述 从书法技法角度分析兰亭序和祭侄文稿
《兰亭序》
一、《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 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二、《兰亭序》的用笔分析
一是笔画的跳荡
二是线形的多变。
三、《兰亭序》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序》,则它的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祭侄文稿》
全篇运笔畅达痛快,气势雄壮、豪迈,催人泪下,有着惊人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他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细劲处筋骨凝练,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笔圆意赅,痛快淋漓。
二、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作者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线条显得凝重而缓慢。用笔顺畅自然,起伏很小,章法和谐,表明其情绪处于自控状态。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顺乐、受命、覆天、承天”等两字之间的留白,虽然是格式上的需要却无意间调节了茂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运笔节奏加快,章法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3.分析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美学意义
祭侄文稿全卷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全家参与平叛战争,他的堂侄颜季明不幸以身殉国。
公元 758 年,颜真卿满怀义愤,挥笔写下这篇祭文。 《祭侄文稿》(第 1 —— 12 行)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 译文: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为庚午,三日壬申。
(颜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在以清薄的酒类和家常的食物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
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
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
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 《祭侄文稿》(第13——16 行) 《祭侄文稿》(第16——18行) 释文:(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译文:(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
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
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释文:(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 译文: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我承受是(上天的恩泽)…… 《祭侄文稿》(第 19 行至卷尾) 释文:(我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我承受)是上天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
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
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祭侄文稿》(全卷)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 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4.写《祭侄文稿》的时代背景有那些?
颜真卿(七○九-七八五)字清臣,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中举进士,历任户部侍郎、尚书左丞、刑部尚书诸职,曾受封为鲁郡公,任平原郡为太守,后世遂称颜鲁公、颜平原、颜太师。祖籍山东临沂,景龙三年出生於长安。先世中如五代祖颜之推,祖父辈颜勤礼、颜师古、颜育德,均是经史训诂名家,并工篆籀隶草,母舅殷仲容也是当时书法名家。鲁公三岁丧父,由母亲殷氏教养,二兄颜允南课读。天宝年间(七四二-七五六),鲁公往来长安洛阳间,向当时在洛阳裴儆家中的张旭请教书法,传为〈张长史十二意笔法〉一篇,就是颜真卿根据他与张旭谈笔法的记录。此时也结识从学於张旭的怀素与邬彤,书法术语「折钗股、屋漏痕」之词,就是他们谈笔法时所提到的名句。唐代初期书风承隋朝,兼容南北,太宗又特别推重王羲之。以楷书为范围,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是直接承袭六朝碑版的遗意,也宗师二王,严肃凝重含有流美飞扬之美。惟历经百余年,开元天宝年间,盛唐时期雍容伟壮风格产生,鲁公书风,雄伟气象,正是代表人物,其影响历经千年,至今不衰。
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安禄山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均为攻陷,独颜真卿固守平原郡,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时年鲁公五十岁。年七十五岁建中四年(七八三),淮西都统李希烈叛乱,鲁公奉命前往谕降,贞元元年(七八五)八月三日,以不屈殉节。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於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黄庭坚谓:「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本卷以行书作字,法度却以楷书奠基,笔调圆浑厚重,显现端庄持敬,一见如瞻仰盛德君子於眼前,油然生起敬畏。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行笔段落自文章起首「维乾元」墨浓,第二行已现枯涩,至第三行「军事」墨以已乾为第一次行笔。自「蒲州」墨又再浓润,则为的二次行笔之始,这是很容易认出的。这也是一篇基於国恨家仇的文章,书写时情绪的起伏也跃然纸上。就整篇行笔,文章前六行是第一段,祭文说明时间与关系人的职称,因为有固定必备的格式遵循,写来情绪尚称稳定,字之结体也就匀称。第二段「惟尔挺生」一行,进入本题,字之结体显然开张,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也较宽敞无拘束,情绪已渐波扬,蘸墨书写,因措辞构思,墨之浓淡与行笔停进,其间较难区分出段落,但笔势已加重,悲怀积郁,情跃纸上。倒数五、六行,「吾承天泽」起,字之结体,笔划之使转,相对於前段之端正规矩,字字灵动,正是情激义愤,至最后一行「呜呼哀哉。尚飨。」纵笔如草书,已然不能自节。切肤之恸,放怀高哭,椎心泣血,莫此为甚。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5.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内容简介
此稿意不书而在天机自动,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稿为白麻纸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原本为行草墨迹,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真迹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现在台湾省。
6.《祭侄儿稿》全文
《祭侄文稿》颜真卿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7.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则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祭侄文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8.求书法《祭侄文稿》鉴赏
鉴赏: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 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 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
字与字上 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 得“计白当黑”之意趣。
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 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 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 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
《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侄文稿。
9.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主要内容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修,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榖。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
尚飨!
10.介绍一下颜真卿的《祭侄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转载请注明出处清风范文网 » 祭侄文稿论文提纲(欣赏祭侄文稿的作文)